《孔子的生活智慧》- 潘銘基 (6C03)
日期: 13/12/2024
6C03鍾新妍
孔子的生活智慧
潘銘基
《孔子的生活智慧》全書共分四個部份,包括「學習是終身的目標」、「為人處世的學問」等等。這本書帶給我如何以「仁義禮智」的標準實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小舉動,給予我無限啟發。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禁聯想到「萬世師表」孔子:他的一生起伏不定,生於春秋亂世期間,家道中落,甚至本人曾受下人拒之門外,雖然如此,他並沒有鬱鬱不得志,反而立志要弘揚道德,透過宣揚以”仁”行事的理念,達致天下再無動亂的願景。儘管政治理念不為當時君主所用,他仍透過講學提倡主張。孔子用盡一生來宣揚仁義思想,並親身實踐仁義禮智的標準,最終使到儒家思想得以廣傳開來,成為中國幾千多年來的思想根本。
書中寫到孔子說學習是終身的目標,他建議後世讀書人”學習要多實踐”他的這番學說影響了後世不少人,例如漢朝司馬遷在撰寫《史記》前遊歷四方,親身前往孔子的故居曲阜探訪其後人,最後寫出《史記》中著名的「孔子世家」。而孔子的一生亦正正展現了其提出終身學習的理念,他在60多歲時仍勤讀《易經》,甚至把編書簡的牛皮繩都弄斷了三次,這啟發了我時刻保持學習心態的決心。
孔子曾致力於向各國君主宣揚其以仁德推行政治措施的理念,當時雖不受各國重用,但卻引起不少重視。如日後漢武帝正是受孔子的學說影響而實行獨尊儒術及建立士人政府等政策;唐太宗貞觀之治中亦採取了不少儒家思想為主的措施,例如重用儒生、設置弘文館等等;大體上中國歷史各朝代均採用以儒為本的措施,足以見得孔子對後世的影響力甚大。直至今時今日,儒家思想仍教會我們如何處世行事、謙讓、孝順等等。
最後,這本書帶給我的並不止生活上的處世態度,更多的還有孔子貫徹一生的堅持和信念,以及對於儒學與後世的聯繫。就我而言,腦海中裝載着原屬於不同學科的知識會不時拼在一起,使已學的知識有了新的領悟,就例如我讀到第四章「為人處世的學問」時,不自覺地聯想到中文科所學習過的《論仁論孝論君子》,內容講述作為一位仁者、孝子和君子要以如何的心態和行動處世,例如當中一句「克己復禮為仁」,即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德;我進而又聯想到中史科所學過孔子恢復禮樂的政治思想,當時孔子所處的春秋亂世政治、社會秩序混亂,正是因為人們不遵守禮法規範,僭越犯上所造成,故孔子提倡國君以禮治國,以禮樂教化百姓,人人克已復禮安分守已,天下自然太平,因此孔子在顏淵問仁時回覆道「克已復禮為仁」。
我希望將這本《孔子的生活智慧》推介給同學們,期望你們也能透過此書獲得獨屬於自己的體悟及對生活處世的啟發,謝謝各位!